嘿嘿,前两天写了两篇文章,它们的立意完全相反。
其实这是我之前经常玩味的一个话题——
对于我们这些做协作产品的从业者,甚至是更多 SaaS 业务产品、场景的从业者来说,我们究竟是应该卖产品本身,还是遵循 ToB“卖老板”的思维,把产品卖给管理者,为他们的管理效能服务?
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所以你能看到,我写了两篇立意完全相反的文章。
虽然阅读量不高,数据反馈不理想,样本量太少,...
1. 当协作失去了“管理价值”,会发生什么?先来看看一个常见的职场故事:
某科技公司为了推动内部创新,决定采用“扁平化管理 + 自由协作”的模式。
项目初期,团队士气高涨,大家积极参与头脑风暴、任务认领也非常自由。
然而,到了项目中后期,问题接踵而至:
谁负责什么不明确:大家都以为“别人会做”,结果关键任务没人推进。
目标不断变化:没有清晰的里程碑和评估标准,项目方向频繁调整,导致进度拖延...
1. 我们真的是在“协作”吗?每天,数以千万计的职场人打开协作工具,查看任务进度、发布日报、参与会议……
可当我们点开待办列表时,那种无形的压力总是涌上心头——
“这到底是协作,还是被管理的手段?”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抱怨,而是许多人对协作工具的共同疑问:
“为什么这些工具越来越像一个无形的监工,而不是帮我们更好工作的工具?”
2. 协作软件是如何变成“管理工具”的?协作软件的初衷是解决信息...
你是不是经常觉得,自己工作拼尽全力,但老板看不到你的努力?
而那个看似“轻松”的同事,只是简简单单讲了几句话,就能拿下大奖、晋升加薪?
为什么努力和回报之间,会有这么大的落差?
因为你不会汇报。
在职场上,有一条残酷真相:
会做事只能保住饭碗,会汇报才能升职加薪。
不会汇报的人,注定一辈子被困在“打工人”身份,而会汇报的人,早已用几句话打通了上升的路径。
小王和小李的故事:努力并不是一切公...
在客户成功(CSM)的日常工作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当客户提出某个需求,而产品短期内无法满足时,我们常常需要通过一些巧妙的方式来实现客户的目标。
这种做法我们常叫做灵活应对,但其实在产研场景里有一个词也是形容这种做法的,被称为“Workaround”。
我们都明白产品是不可能 100%适配客户业务场景的,也不可能通过后续产品的迭代将产品和具体客户的业务匹配适配到 100%。
为了解决...
当你拿着精心准备的“最佳实践”方案,信心满满地走进客户会议室时,你内心已经幻想过无数次项目顺利落地的画面。
可现实总喜欢给人一些“惊喜”——
客户的反应并没有如你预期般积极,讨论甚至出现了长时间的沉默。
那一刻,你愣住了。
方案哪里有问题吗?流程是不是不够完善?
可即便回过头再看,你依然找不出明显的纰漏。
是不是突然意识到一个有点“emo”的事实——
即便方案再完美,成功依然不是必然。
最...
是不是总有这样的情形,规划写了很多,年终却一地鸡毛?
2025 年新年伊始,你是不是又坐在电脑前,打开了那个“新年规划”的文档:
“升职、加薪!”
“提升专业能力!”
“建立个人品牌!”
这些目标看起来很励志,但你有没有发现——
这些词,去年也写过,前年也写过,甚至再往前翻,都是一样的套路。
年初信誓旦旦,年底一地鸡毛。
为什么?
因为你的规划,只是个“形式感爆棚的待办清单”,而不是一个...
虽然贩卖过焦虑,但我想说,时代并没有差,差的是我。
当打之年我觉得 2023 年和 2024 年是很特别的时间点。
现在正处在国内新一轮经济周期(是不是周期也无关紧要)的开始阶段。
而我也在这个时候,从全职产品的 CSM 自离,开始无度的消耗时间,看看局势。
包括说一时兴起或处心积虑的开始打造 HeyCSM 的个人品牌。
还会有点小遗憾,职业生涯中离职那么多次都是自己想不开自离,说不定熬熬并...
有没有想过,公司内部越来越少的发言和交流,不是因为大家太忙,而是一个潜在危机的信号?
在从业生涯为众多企业提供服务的过程以及交流中,我开始意识到,内部分享欲的减退,往往不是一个独立的现象,而是企业走向衰落的前兆。
它并非简单的人际互动问题,而是企业系统性问题的显性症状。
分享欲:人性与组织文化的双重表现分享是一种极具社会意义的行为,它象征着信任、合作和共同成长。
我们人类天生有分享的倾向,...
努力搞定客户,最后成了工具人,我相信这也是你有过的感受吧。
客户经理最扎心的瞬间是什么?
不是客户说“方案不行”,也不是客户抱怨预算太高,而是客户一句“好的,谢谢”,就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因为你除了产品、方案之外没有给到客户更多的情绪价值,但又不只是情绪价值。
毕竟情绪价值更多指的还是关怀,但是你为什么不能给启发或者信心呢?
小刘就是这样一个悲催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