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人和人产出的从来不是职责要求的公有能力。
“我们产品做得太差了,我怎么卖?”
“客户需求太多,功能不支持,我也没办法啊。”
如果你是业务岗,听到或者说过类似的话,一点也不稀奇。
很多业务人员习惯把成绩的好坏归因于产品:产品好,单子好谈;产品差,单子难签。
但我想说,一个真正厉害的业务,不是被动地“等好产品”,而是能用产品思维,把普通产品卖出不普通的价值。
今天想聊聊,业务人员如何提升自己...
不是增长,是生存。
过去两年,太多企业服务公司都经历了同一幕场景:
客户砍预算、项目延期、回款慢得像蜗牛、同行开始打价格战。
很多人觉得企业服务行业没戏了。
但真相是:
机会还在,只是大多数人还在用“好行情思维”做生意。
以前靠砸销售、拼速度,现在拼的是谁能真正帮客户“赚到钱”。
行情变冷,不等于企业服务没有未来。
它只是逼着所有玩家回归一个本质问题:
在客户最不愿意花钱的时刻,你凭什么留在...
在沟通中,“直接说不行”是最容易让关系僵化的方式。
你一定也遇到过这样的客户:
“这个功能能不能明天上线?其实不复杂吧。”
“预算就这么多,但我想要行业最佳实践的效果。”
“为什么你们家做不到自动生成周报?XX 公司都能做。”
看到这些需求时,你是不是心里默默翻了个白眼:这是认真的吗?
别急着生气,客户“不切实际”的背后,往往有原因。
高手不会直接回绝,而是既保护团队利益,又能让客户心甘情愿...
找人,向上找人。
ToB 销售圈子里有这么一句话:
单点突破是运气,逐级拜访并拿下是常态。
销售是门“接触学”的生意,你见谁、见到什么层级,直接决定了这单生意的高度和未来的持续性。
可偏偏,很多销售宁愿在同一个对接窗口来回磨,也不愿意做那条看似麻烦的“逐级拜访”路线,结果——
一锤子买卖多,长期合作少;产品价值还没传递到位,价格战先打起来。
今天我们就聊聊,为什么逐级拜访客户是销售必须练到骨...
多数人停留在“记录需求”,少数人才能“发现痛点”。
你以为你在“挖需求”,但客户眼里,你可能只是一个高端“问卷调查员”。
在 B 端业务里,绝大多数“需求访谈”,其实都是自欺欺人的仪式感。
我们做问卷,我们做访谈,流程很正规、很科学,看起来挺美好的。
但请记住下面这几句话:
客户说的需求,不一定是需求。
客户抱怨的痛点,不一定是痛点。
真正能撬动预算的东西,常常深埋在沉默里、业务链条的暗角...
不用狡辩,主体性的内部客户分层就是客体性的外部区别对待。
企业口口声声说“客户至上”“一视同仁”,可真相往往丑陋得多:
客户在他们眼里,从来不是平等的。
一、假象:企业只是在“理性分层”内部文件里从不写“区别对待客户”,写的是“客户分层管理”“重点客户策略”。
听起来多么冠冕堂皇,像是一种科学决策,好像只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不同客户”。
但你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把客户画了三六九等的圈子吗?
只是...
免费服务的阶段性价值窗口已经过去了吧。
在这个时代,“无偿服务”不再是客户成功的荣光,而是企业利润的黑洞。
企业总以为,客户成功团队是锦上添花的存在——帮忙维系关系,帮忙提提满意度,顺便挡掉一些流失风险。
于是,给的目标模糊,给的资源有限,做出的成果“难以量化”,最后只能被视作成本中心,成为裁员名册上的常客。
但残酷的现实是:
如果你的服务不能转化为可计价的商业产品,那么客户成功的价值迟早会...
到底谁是谁的爹?
你有没有被这个词刺过耳朵:
用户忠诚度。
听上去像是品牌的“成就勋章”:用户粘性高、复购率高、品牌好感度高……企业市场部最爱追的指标之一。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个词的本质,其实充满了“规训感”:
“我要让用户一直买我家的产品、不跳槽、不动摇、最好还顺便帮我带点货。”
这真的正常吗?
这真的合理吗?
我们是不是早就习惯了一个扭曲的逻辑:企业做得再烂,只要能“培养出忠诚用户”,就...
冰山理论下的复购真相:不是留不住,而是从一开始就不对。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产品功能不差,服务也不差,首购 ROI 还能接受,但复购率死活提不上来。
你做了会员积分、做了短信召回、做了旅程陪伴、做了流失激活,甚至付费请了“不复购”用户访谈来研究来挖“不复购动因”。
但就是没用。
问题不是你没努力,而是你——可能看错了问题。
复购数据的下滑,不一定是复购出了问题。
这,可能是整个客户旅程...
从“交付业务成功增量”到“交付感受”,客户成功应当变得不同了。
你以为你交付的是产品功能,用户却在等待一种感受。
你做了详尽的 onboarding 流程,发送了精致的邮件提醒,KPI 上的活跃曲线也往上走了,但你始终隐隐觉得:客户“没有爱上你的产品”。
那种“习惯性使用、主动传播、长期续费”的状态,始终没能真正发生。
为什么?
因为客户成功,不只是交付一堆功能按钮,而是要交付一种——使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