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品牌的声量之战,不择手段地成为被对标产品
在一个同质化极高的市场中,品牌如何以“被对标”作为新的成功形态。
你混这行久了就会懂:
在 SaaS 这个行业里,“被对标”是最诡异的荣耀。
它不是客户的认可,也不是市场的掌声。
它只是意味着——你终于被放进了别人 PPT 的对比页。
那一刻,你不再是“谁”,而成了“像谁”。
1. 被对标,是被市场“收编”的那一刻
SaaS 的世界不讲理。
讲谁更会被提起。
客户决策时不研究你,只研究你像谁。
于是,只要能被拿去对比,你就活着。
哪怕被骂,也比没名字强。
这是品牌的成人礼。
意味着你终于不再被忽略。
但也意味着,你开始失去“自己”。
为什么?
资本终于注意到你,看起来双赢的注资,然后听资本的。
不过好的一方面:
你成了参照物,成了别人讲故事的素材。
PPT 第一页放你 LOGO,第二页开始拆你的功能。
你不在场,却无处不在。
2. 不择手段,是这行的潜规则
别再讲什么“口碑自然增长”。
在 SaaS 领域,声量是人工制造的。
对比稿是自己写的,KOL 是花钱请的,话题是团队造的,黑稿是代理商放的。
干净的品牌,只活在理想里。
真在前线打仗的,都懂一句话——
“不被提起,就等于死。”
所以你必须制造争议、放大对立、主动出镜。
你要自己提自己的竞品,你要教客户怎么对比,你要想办法让同行忍不住骂你。
只要别人开始讲你,你就赢了一半。
这是残酷又真实的规律:
在 SaaS 的舆论场,声量不讲公义,只讲占位。
3. 被对标的尽头,是被定义
等你真成了“那一个”,你会发现,别人开始替你定义产品、定价、愿景、方向。
他们说:“这家公司主打中小企业”,于是你想转大客户都没机会。
他们说:“它是 XX 的平替”,于是你一辈子都在别人影子底下。
你努力做差异,但所有人都在看相似。
你越解释,越像。
因为在 B 端市场里,被提及比被喜欢更重要。
直到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在竞争的不是客户,而是别人嘴里的自己。
就像我们赛道的 Jira,在不同品牌的嘴里有着 800 个样子。
但那又怎样呢?
SaaS 的声量战争,从来不是谁声音大,而是谁的语境被别人沿用。
即标准,即定义,即客户认知,即产品定位。
4. 最后一公里,是信任,不是声量
声量能帮你混进去,信任才能帮你留下来。
声量靠造,信任靠熬。
熬过黑稿、熬过抹黑、熬过团队怀疑、熬过自己。
信任是 SaaS 商业模式的基础吗?还是来自客户成功的我的挽尊?
或许都是也或许都不是,但:
等客户不再提别人名字的时候,你就知道你赢了。
因为一个赛道上最终只会有一个第一和若干个 others。
它只是市场集体无意识的结果——
当一个行业缺乏足够清晰的判断标准,人们就会抓住一个看得见的坐标,把所有后来的产品都放上去对齐。
写在最后
这行没有干净的胜利。
每个“被对标”的品牌,都踩着一地的脏水往上爬。
区别只是——
客户在做选择时,会问:“它和谁谁比,哪个更好?”
而注意力经济的今天,被对标即被看见,被看见即被购买。
- 标题: SaaS品牌的声量之战,不择手段地成为被对标产品
- 作者: Anjou Duan
- 创建于 : 2025-11-05 21:31:17
- 更新于 : 2025-11-05 21:37:08
- 链接: https://heycsm.com/2025/11/05/SaaS品牌的声量之战,不择手段地成为被对标产品/
- 版权声明: 本文章采用 CC BY-SA 4.0 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