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被客户夸好,却因“贵”卖不动?你可能忽略了这5个真相

产品被客户夸好,却因“贵”卖不动?你可能忽略了这5个真相

Anjou Duan 看天地之间皆漠漠

贵从来不是问题,卖不贵才是。

一个让无数企业纠结的现象:

你有好产品、好设计、好品质,甚至已经开发到了精准客户。每一次展示,客户都说:“哇,这很好看,做得很精致。”

但故事总是在这个节点断掉——

“就是有点贵。”

于是你陷入反复自问:

  • 是不是我定价太高了?
  • 要不要降价促销一波?
  • 客户真的买不起,还是只是托词?

如果你正在经历这样的销售卡点,这篇文章可能会为你打开新的思路。

一、 “贵”的背后,从来不是价格问题

我们先把“贵”这个词拆开看,它并不是一个绝对判断,而是一个性价比的相对表达

“贵”= 客户感知价值 < 实际价格

所以客户说“贵”的真正含义是:

  • 他还没看懂你值这个价;
  • 你没有帮他建立对价值的充分认知;
  • 你用错了“说服他”的方式。

打个比方,同样是 3000 块:

  • 买一件奢侈品牌的衣服,很多人不会说贵;
  • 但买一件国产设计师品牌,大概率会犹豫。

不是质量问题,是信任与价值理解力的问题

二、为什么你会被客户说“贵”?这里有 5 个真相

1. 你以为客户懂,但客户其实没看懂

很多产品经理都有一个误区:以为只要产品好,客户自然会懂。

但现实是,客户的认知焦点常常和你不在一个频道上,你说工艺,他在想售后;你说原料产地,他在想同类竞品。

解决方法:

重新设计价值呈现路径,从客户最关心的问题切入,引导他们“发现”你的价值点,而不是你“灌输”。

2. 你抓对了人群,却错判了“心理价格带”

精准客户 ≠ 精准定位。你的目标客户可能确实需要这个产品,但他心理预期这个产品只值 500,而你卖 800。

这时候不是降价,而是要提升他的预期价格锚点。

让他知道“类似级别的产品,卖 1500 是常态”,你卖 800,是“性价比”。

解决方法:

  • 用竞品价格做锚定参照;
  • 强化“溢价的合理性”——设计、稀缺性、定制感、口碑等都可以成为溢价的正当性理由。

3. 你在强调“产品”,而客户在寻找“结果”

你说“我们用了意大利进口面料”,客户内心的 OS 是:“那跟我有什么关系?”

他们买的不是你的材料,而是穿上之后的自信、舒适、身份表达。

解决方法:

  • 把“产品特性”翻译成“客户利益”;
  • 用“应用场景+结果感”讲述故事。

4. 你没有足够“托起价格”的外部认知系统

再好的产品,如果落在一个陌生的、不被信任的品牌上,价格天然打折。

品牌、视觉、内容、口碑,这些都是“非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没有这些,“贵”就显得没来由。

解决方法:

  • 建立一套系统性品牌表达(不是 logo,而是客户认知路径);
  • 通过内容教育和口碑背书提升感知价值。

5. 你还没给客户“买单的理由”

“贵”不是终点,而是客户对你发出的挑战信号。

他在等你给他一个能对内交代、对外说服的“理由”:

“我知道贵,但我还是买了,因为___。”

你的任务是帮他填好这句话的空白。

解决方法:

  • 给足购买的“合理性理由”:限量、设计理念、稀缺性、特殊场景、身份对位……
  • 甚至“我朋友也买了”都能成为理由(社交证明)。

三、降价?还是涨价?看清价值逻辑再做决定

很多企业听到“客户说贵”,第一反应是促销、让利。

但这种反应式操作,短期可能有销量,长期会削弱品牌力和议价能力

相反,真正聪明的策略是:

  • 找出客户说贵的真实原因;
  • 在产品力、表达力、品牌力三方面补齐价值呈现;
  • 甚至提高价格反向锚定价值,重塑客户认知。

写在最后

客户说贵,不一定是坏事,恰恰相反:

当客户说“你很好,就是太贵了”,其实意味着:

  • 他们已经被你打动;
  • 他们并不讨厌产品;
  • 他们愿意跟你沟通“心理价位”。

这是一扇还没关上的门,是一个重新定义你产品价值的机会。

你要做的,不是降低门槛,而是 “贵有贵的理由且值得”

把客户一步一步带到那个“他愿意为之买单”的高度。

这,可能比一味降价更重要。

  • 标题: 产品被客户夸好,却因“贵”卖不动?你可能忽略了这5个真相
  • 作者: Anjou Duan
  • 创建于 : 2025-08-29 18:43:49
  • 更新于 : 2025-08-29 18:46:10
  • 链接: https://heycsm.com/2025/08/29/产品被客户夸好,却因“贵”卖不动?你可能忽略了这5个真相/
  • 版权声明: 本文章采用 CC BY-SA 4.0 进行许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