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竞品分析,别只看“做了什么”,要看“为什么这么做”
竞品分析的尽头,是战略分析,而不是产品功能对比。
ToB SaaS 这个行当,有个绕不开的动作:竞品分析。
你拉了一堆竞品官网、注册了试用账号、做了功能对比表、分析了定价策略……
但最后你发现:这些信息挺全,却像贴在玻璃上的水珠——看到了,但摸不到。
它怎么做的你知道,它为什么这么做,你一点都不清楚。
这,就是“分析有了,洞察没到”。
一、竞品分析容易陷入什么“假象”?
绝大多数竞品分析,都是“比功能、看价格、找亮点”三件套。
这个套路前期没问题,但随着你产品进入更深的打磨阶段,你会发现它越来越不够用了。
因为真正决定竞品怎么做的,往往不是功能本身,而是他们的战略选择和生意模式。比如:
- 某竞品明明功能复杂,却没有自定义字段——因为它根本没打算服务中大型客户,全靠渠道卖模板快速铺量。
- 有的产品做了多租户,却坚持不开放 API 接口——它做的是“封闭价值链”,不是生态平台。
- 你看到它 UI 简洁、流程标准化,以为很“懂产品”,其实它销售端资源不够,必须靠产品自动跑出来客户。
也就是说,表象的产品决策,背后是资源结构和增长逻辑的反映。
你不搞清楚这些“为什么”,竞品分析只是一个高级的照镜子游戏。
看看它的,看看我的,差不多,也没啥。
这就违背了做竞品分析的初衷了。
二、 我常用的“五个维度”拆解竞品底层逻辑
下面是我在实际做产品规划时,会从这五个方面去拆解对手的:
1. 商业模式:它的赚钱方式,决定了产品怎么长
- 是靠销售大单、还是靠高频续费?
- 客单价高低?低价引流还是高价深耕?
- 有没有渠道(直销/分销/代理/ISV 合作等)?和谁一起卖?
- 是 Land & Expand,还是项目制 + 重服务?
从这些可以判断它的定价结构、服务边界、客户周期策略。
2. 技术架构:它的选型决定了演进路径
- 单体架构 vs 微服务,能不能灵活拆模块?
- 云端多租户还是私有化部署?会不会有数据隔离问题?
- 支不支持插件?以后好不好拓展生态?
- 产品线扩展方式(横向集成 vs 纵向深耕)
- 安全合规能力边界(对接哪些认证体系?)
不是“技术先进不先进”的问题,是“这套技术能不能支撑它未来的业务模型”。
3. 销售方式:产品长什么样,取决于卖给谁、怎么卖
- 是否是重销售团队主导?还是 PLG(产品驱动增长)?
- 客户获取方式(SEO、Webinar、展会、线索分发体系?)
- 是按行业/区域/客户规模来分团队,还是按产品线?
- 有没有客户成功部门?能不能做留存运营?
很多功能的优先级,其实是销售策略决定的,而不是“用户需要不需要”。
4. 用户画像:什么样的客户,才是真正的主角?
- 谁是核心使用者?谁是决策者?
- 是 HR 在用,还是 IT 在管?用得多的那一方优先级就高。
- 客户是集团型企业,还是 SMB?使用习惯差距很大。
- 主要竞争壁垒在哪里:数据迁移成本、学习成本、生态绑定?
想清楚竞品服务的人群,才能理解它的交互为什么“看起来不聪明”。
5. 留存机制:为什么它能留住人?
- 是否设计了用户成长路径?
- 有哪些“用户进入了就出不来的”机制?是否有黏性型模块?
- 它有没有围绕使用频率设计激励机制?是否有触发型营销(如使用行为驱动邮件、提醒等)?
- 它的功能节奏,是围绕续约、upsell 设计的吗?
看清楚这个维度,你才能判断:哪些功能是“真正核心功能”,哪些是“为了打销售 demo 的点缀”。
三、怎么挖到这些?你有的不止是官网和报价单
讲真,竞品不会把核心战略写在官网上,但他们留下的痕迹,比你想象得多。
技术侧
- BuiltWith / Wappalyzer:扫一眼竞品的前后端架构和技术选型。
- Wayback Machine:翻翻它过去两年官网怎么改的,哪些功能在变。
- GitHub:部分竞品开源组件或开发者分享会暴露选型信息。
- 招聘 JD:LinkedIn(出海产品)、BOSS 直聘,看看它在招什么人,是加快部署能力,还是在搭运维团队?
商业线索
- 投融资信息:融资轮次、投资人背景,有时候就能看出它未来要往哪个市场冲。
- 公众号/案例库:它最近在讲什么场景,就代表它在 push 哪类客户。
- 脉脉匿名区:你懂的,一线 BD 或实施经理偶尔会说出一些关键信息。
产品体验
- 自己注册账号试一遍。
- 模拟真实角色,体验不同使用路径。
- 看它怎么做权限控制、功能引导、升级引导,这些背后都是增长策略。
用户反馈
- 去知乎搜竞品产品名 + “好用吗”
- Capterra、App Store 查用户吐槽点
- 小红书、B 站有时也会有真实用户使用记录(尤其是工具类产品)
把这些碎片串起来,你就能拼出竞品背后的真实逻辑图谱。
四、分析不是为了“模仿”,而是为了“判断与取舍”
最终,竞品分析不是让你去做一个“和它一样”的东西,而是让你能在做选择时有底气知道:
- 哪些是竞品的“生存策略”,你不一定适用;
- 哪些是它的“限制和妥协”,你反而可以借机突围;
- 哪些是它布局的“未来方向”,你要不要卡位?
你的产品不可能什么都做,但一定要知道你为什么不做某些事。
这就是深度竞品分析带来的价值。
写在最后
做竞品分析,不是为了“知道它做了什么”,而是看穿它为什么这么做,然后决定你该怎么做。
如果你只是收集信息,那只是“调研”;但如果你能从信息中推导出对方的策略与路径,那才叫“洞察”。
高质量的竞品分析报告,应该能给出明确的产品路线建议、市场聚焦策略、销售模式定位,而非仅仅是一个比对表。
如果你能从表层的功能比对,走向对对手的盈利模型、组织打法、市场信念的洞察,那你的产品决策,将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
甚至用简单的逻辑来讲这个问题,1 是聚焦功能、价格、优劣势的浅层“是什么”,2 是基于商业策略和路径的“为什么”,以及 3 竞品分析做完之后你的下一步“怎么做”。
要从 1 上升到 2,才能到有指导意义的 3。
希望这篇内容,能帮你打开这个思路。
- 标题: 做竞品分析,别只看“做了什么”,要看“为什么这么做”
- 作者: Anjou Duan
- 创建于 : 2025-08-28 19:33:21
- 更新于 : 2025-08-28 19:34:13
- 链接: https://heycsm.com/2025/08/28/做竞品分析,别只看“做了什么”,要看“为什么这么做”/
- 版权声明: 本文章采用 CC BY-SA 4.0 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