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ToB软件不得不画的饼
这不是ToB软件拥抱AI,而是AI逼着ToB软件讲故事
过去一年里,只要你打开一家ToB软件公司的PPT、官网、融资新闻稿,几乎都能看到“AI驱动”、“智能XX”、“模型赋能”这些关键词,密度之高,仿佛谁不提AI谁就会被时代遗忘。
问题在于,许多ToB软件的“AI化”,说白了,只是一场不得不参与的叙事改造。一场自上而下、从资本到市场,再反向挤压到产品端的“集体画饼运动”。
一、ToB的苦,AI来续命
ToB行业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增长难。
获客难、部署慢、续费周期长、客户决策流程复杂,这些结构性问题,让ToB软件始终处于慢热、慢转的节奏中。在中国尤其如此,甲方预算精打细算,项目落地周期动辄半年起步。
但资本市场没有耐心,尤其是在一级市场退潮、LTV/CAC模型被高度关注的今天。如果没有新的增长叙事,很难撑起新的估值空间。而AI,恰好成为这个阶段的“万能解法”——即便解不了真问题,也可以先解估值焦虑。
于是,ToB公司纷纷转向“AI化”:AI客服、AI销售、AI文档、AI报表……哪怕只是加了一个API、套了一个OpenAI的接口,也要在PPT上画出一个“AI中台”。
因为不讲AI,就没故事;不画饼,就拿不到钱。
二、画饼,也是生存
有趣的是,这场“画饼运动”并非仅仅是“为了融资讲故事”,它其实是一种生存策略。
在“AI到底能给ToB带来什么”的真实落地路径未清晰之前,企业必须靠“假装落地”来赢得喘息时间。VC要看到AI叙事,客户要看到“智能能力”,内部团队也要有“转型方向”。
一个典型场景是,客户明确说“不用AI功能”,但采购方仍希望产品能“看上去有AI”。因为这样他们向上汇报时,显得更前沿、更有战略性。
这就导致ToB软件公司进入了一种怪圈:明知道“AI能力”未成熟,客户短期也用不上,但仍要“做Demo”、“秀界面”、“开白皮书”,甚至培养一套标准化话术,比如:
“我们的AI模块能根据你的数据自动优化业务流程。”
说得漂亮,落地为零。
三、现实的冷水:模型 ≠ 价值
AI ToB软件最大的难题在于:ToB的复杂业务流程,很难被大模型那套“通用理解 + 生成”的范式直接套用。
AI不是不能带来价值,而是要真落地,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 训练数据必须结构清晰且量大;
- 客户业务流程必须标准化;
- AI模型必须可控、可解释、可追溯;
- 用户必须具备基本的AI操作理解能力。
这四条,ToB客户十有八九都不满足。于是你会看到大量“AI功能”沦为鸡肋:
要么没人用,要么一用就出错,要么用完还得人工复核,体验极差。
AI真正带来的,不是效率革命,而是维护负担。
四、为什么是“不得不”
说到底,这场ToB软件的AI狂潮,是话语体系的转移。
过去几年,ToB软件靠“精细化管理”、“流程标准化”站稳脚跟,而现在,“智能化”、“自动化”、“模型化”成了新的语法规则。你不学,就听不懂投资人、客户、媒体在说什么。
这不是选择,而是被迫迁移。
技术并没有压倒性的可用性,但话语体系已经压倒了你——你必须适配,否则就被边缘化。
这才是“不得不”的根源:不画饼,就失语。
五、谁能在饼中突围?
但这并不是一场完全悲观的游戏。
在泡沫之下,仍有少数公司用“画饼”争取时间,在摸索真正可落地的AI路径。他们不是为了讲故事而做AI,而是以AI为工具,围绕核心业务流程做深度垂直整合。
例如:
- 做财税自动处理的公司,尝试用AI提取发票字段;
- 做人力系统的,试图用AI辅助生成绩效评语。
这些都是小而确实的点,虽然不起眼,却真实可用。
最终决定谁能跑出来的,不是PPT画得有多漂亮,而是:
产品价值链上是否真的嵌入了AI的增量价值。
尾声:画饼,并非原罪
画饼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是否知道自己在画饼,是否知道饼背后还有多少真实的地基。
对ToB软件公司而言,AI是一个必须拥抱的话语,但也是一个必须警惕的陷阱。
在“不得不”的画饼周期里,真正的机会属于那些:
- 既懂叙事,
- 又能慢慢把饼烙熟的人。
毕竟,乙方可以拿PPT讲AI,但客户最终要用的,是不会翻车的系统。
- 标题: AI,ToB软件不得不画的饼
- 作者: Anjou Duan
- 创建于 : 2025-08-22 02:45:03
- 更新于 : 2025-08-22 02:49:43
- 链接: https://heycsm.com/2025/08/22/AI,ToB软件不得不画的饼/
- 版权声明: 本文章采用 CC BY-SA 4.0 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