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人员做产品演示,最忌自说自话

业务人员做产品演示,最忌自说自话

Anjou Duan 看天地之间皆漠漠

不讲客户的问题,只讲产品的逻辑,是不容易出错,但也不容易成交。

首先,这其实是对一个常见但被忽视的业务行为的批评:

销售或业务在做产品演示时,沉浸在自己的节奏和语言里,把注意力放在“演”上,而不是“听”上。

这类演示有几个典型特征:

  • 按 PPT 节奏走,哪怕客户早已失焦也不变速
  • 所有场景用自己的话术讲,没有一句客户原话
  • 客户插话会显得“打断节奏”,于是不自觉回避对话
  • 讲完“自己想讲的”就觉得任务完成了

这种“自说自话”的展示行为,看似专业、流程流畅,实则常常与客户的真实需求、思维路径和关注点严重脱节。

但为什么很多业务人员会这么做呢?

我觉得这里涉及几个层面:

1.熟悉性错觉:

业务人员对产品太熟悉了,讲起来顺风顺水,容易陷入“讲给自己听”的幻觉。

他们自认为客户应该能跟上自己的思路,或者客户会被流程的完整性打动。

2.安全感机制:

相比于“开放对话”带来的不确定性,自说自话更容易控制局面,也更有“完成任务”的踏实感。

演示者其实是把演示当成自保策略。

3.流程优先 vs. 客户优先:

很多产品 demo 是按照标准脚本设计的,业务人员容易把重点放在“讲完流程”而不是“讲懂客户”。

他们更怕漏内容,而不是客户没听懂。

但“自说自话”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它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不对称下的单向灌输。

客户听不进去,也不会真产生认同感,甚至可能在几分钟内就“神游”了,而演示者还浑然不觉。

更糟糕的后果是,客户觉得“这不是为我准备的”,从而丧失了继续沟通的兴趣。

一场没有互动、没有停顿、没有空间的演示,传递出的信息只会有一个:

你们的产品很好,但和我有什么关系?

这让我想到一个更深层的逻辑——

演示本质上不是“输出”,而是一场“共识构建”。

这点常被业务忽视。

他们以为是在展示产品功能,其实是在传递理解客户场景的能力。

真正打动客户的,不是功能,而是“你们懂我”。

客户不关心你产品多强,他们只关心一点:这个能不能帮我?

所以,业务人员要时刻提醒自己:演示的目的不是秀功能,而是引发客户在脑中完成两个动作:

  • “这说的是我们遇到的问题”
  • “这个产品也许真能帮到我们”

所以,好的产品演示应当长什么样?

它必须是双向的。

甚至更极端地说,好的演示就是“被客户打断”的演示。

客户愿意插话、愿意提问,说明你讲的内容击中了他们的痛点和兴趣点,这才是演示中最有价值的“信号”。

因为每一次“打断”,其实都是客户在“介入”——

他们不再被动听,而是开始把你讲的内容映射到自己的业务里。

这些 “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对对对”、“老师您继续讲”、“老师我这里有个问题”、“我们最近有个项目就是这样的” 的对话,才是演示的核心价值。

而这要求业务人员具备几种关键能力:

  • 观察力: 注意客户的肢体语言、眼神、笔记频率等等
  • 适应力: 根据客户的反应临时调整节奏和顺序,甚至直接改用不同的案例
  • 提问力: 不是等客户问,而是主动抛出问题,“你们是不是也遇到这种情况?”、“你们在这一步有没有定制的需求?”……

总结而言:

产品演示不是输出内容,而是调动注意力;不是演讲,而是协商;不是展示功能,而是验证价值。

所以,今天文章所讲的,绝不是一句“不要自说自话”这么浅显,而是——

从客户脑子的乱麻里拽出来那根线头,再顺着它捋好产品,进行一场有回应、有协同、有节奏的对话。

这才是演示的真正目的。

所有好的演示,真正打动客户的那一瞬间,不会来自你讲的第 3 页 PPT 的官方介绍,而是来自——

你对他们业务的某一句精准见解,一句只属于他们的问题拆解。

  • 标题: 业务人员做产品演示,最忌自说自话
  • 作者: Anjou Duan
  • 创建于 : 2025-07-11 19:02:45
  • 更新于 : 2025-07-11 19:04:02
  • 链接: https://heycsm.com/2025/07/11/业务人员做产品演示,最忌自说自话/
  • 版权声明: 本文章采用 CC BY-SA 4.0 进行许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