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成功应该有售前的能力
先搞清楚一个问题,我们得先理解“售前”这个词在CS这里到底指什么:是指解决方案演示?需求澄清?方案比对?还是更前置的立项引导、ROI预期设定?因为CS要具备的售前能力,显然不等于“替AE做demo”,而是某种关于客户需求建模、价值预设对齐的能力。
再看反面,如果CS没有售前能力,会发生什么?
一个典型场景是:客户成功经理在onboarding时才发现客户对产品的理解是错的,使用预期是浮夸的,决策链是模糊的——而这些信息早在售前就应该对齐好,却没有留下结构化资料。CS只能像个消防员一样被动补锅。这不是服务不到位,而是设计之初就埋了雷。
不说别的,我服务过的客户中但凡有向领导申请过直接给客户退款的,大多都是这个原因。
也就是说,今天的立意其实在说:“CS不能只接‘已成交的单’,而是要参与‘如何成交这个单’的过程。”
有点意思。
接着我想到,为什么这话在现在这个阶段提出来是合适的?
很可能是因为CS这个角色,正如前文所讲的那样正被拉入越来越“业绩导向”的结构之中。你既然要承担后续的NDR指标、续费结果甚至增购推荐,那你自然要知道客户当初是如何入场的。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闭环的必要性:
前端决定后端表现,而后端要回溯优化前端设计。
这让我联想到一种“倒灌式售前”——也就是说CS是唯一能从实际落地中看清产品与客户之间哪些地方“不匹配”,于是反推应如何定义“合格成交”。这种视角,在传统售前体系里是很难建立的,因为售前缺乏后端反馈闭环。而CS则刚好站在这个位置:事后之人,负责前情调查。
所以,如果CS具备售前能力,本质上是建立了一个“成交质量监控”的第二视角,对,就是kanban方法论中的质量内建,对工序流转下的准入准出做条件控制,这也许是目前大多数公司极其稀缺的那一类组织资产。
这进一步引申出一个更微妙的转折点——
客户成功具备售前能力,并不意味着“CS来做售前”,而是意味着:
- CS能识别当前客户是否“符合我们产品的结构性价值框架”;
- CS能构建一套“客户成功视角的入场标准”;
- CS能用落地实践来倒推入场筛选、预期设定、演示聚焦等内容。
而这个能力如果能反哺Sales/Solution团队,整个售前动作就不再是“成交导向”,而是“成功导向”。这是B2B组织里长期缺位的一种“反馈式售前模型”。就像SaaS里的市场团队的宣传要素是由CS团队提供的而非产品、销售团队提供的?
为什么?因为已经得到过客户的成功校验!
再从组织结构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公司开始搞“Sales-CS协同机制”、Joint QBR、甚至PreSales-CS互训计划——它们都在悄悄推动这个立意的落地。
远的不说,飞书的CS——前置的“企业效能顾问”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最后想一层深一点的商业命题:
CS一直被定义为“价值交付者”,但实际上,定义价值的人,才是对客户影响最大的那群人。售前在定义价值预期,CS却常常只能做“现实协调者”。而如果你作为CS,能跨越这条边界,介入“价值如何被设定”的环节,那你就从一个“服务者”变成了“合作者”。
这才是“客户成功应该有售前能力”这句话的真正锋芒所在——它不是能力扩容,而是职能哲学的换轨。
因为一笔客户能不能成功,不是从合同签下那一刻开始的,而是从如何成交、承诺了什么、预设了哪些期待那一刻起就决定了。
所以具备售前能力的CS,不是抢了售前的饭碗,而是:
- 能提前识别哪些客户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成功;
- 能把真实落地经验,反推给前端以优化成交质量;
- 能从“事后交付”升级为“事前设计”。
这才是客户成功从“被动执行”走向“价值主导”的一次进化,即CS主动去定义成功的标准。
- 标题: 客户成功应该有售前的能力
- 作者: Anjou Duan
- 创建于 : 2025-04-19 16:32:11
- 更新于 : 2025-04-19 16:34:22
- 链接: https://heycsm.com/2025/04/19/客户成功应该有售前的能力/
- 版权声明: 本文章采用 CC BY-SA 4.0 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