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骗自己了,客户流失之前给过CS三次机会

别骗自己了,客户流失之前给过CS三次机会

Anjou Duan 百事皆藏锋,惟志不隐。

客户的流失,从来都不是突然的。

但如果你问一个客户成功经理:“你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这个客户不太行了?”

他大概率会说:“其实很早就有点感觉。”

你再问:“那你当时怎么处理的?”

他会沉默三秒,然后说:“……也没怎么处理。”

所以客户流失的真相是——我们不是没看到,而是看到了,但没反应。

这篇文章我不打算讲那些“低活跃、续签推进迟缓、登录率下降”这类常规指标,那些大家都知道、也都有工具在监控。我要讲的是那些你明明看到了,却选择性忽视的三个瞬间

1、客户的语气,从“请教”变成了“客套”

你还记得他最早用系统那会儿吗?

一口一个“你们怎么实现的?”、“这个能不能帮我看下?”、“你有没有什么建议?”

那是一种信任感的表现,是他觉得你是懂的、能给出方案的。

可后来你开始发现:

  • 他发消息的语气变得越来越官方了;
  • 他从“我这边有个问题”变成“了解了,谢谢”;
  • 他的问题越来越少,反馈越来越短,客气得像是怕你再回复一样。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不是他“很忙”,是他不期待你能帮上什么了

但你当时怎么说服自己的?

“也许他项目收尾了”、“他应该是用的习惯了”、“客户现在都这样”……

不,不是的,沉默就是:

他已经开始脱离你了。

2、群里不再有“业务问题”,只有“产品问题”

最初你是被拉进群里的关键人,客户同事都在那问你:“这个字段怎么算?”、“权限配置是不是有 bug?”、“你帮我看看这个流程有没有问题?”

那会儿你是“合作方”。

后来你发现群里变了:

  • 没人再问你业务问题;
  • 你@人要等好久才回复;
  • 甚至有人直接私聊销售,而不是你。

你心里是不是隐约发紧?你是不是开始“加点服务”——发提示消息、推使用建议、主动问进度。

可你越主动,他们越冷淡,而你能感受到你对他们的“业务”参与感明显降低了。

因为他们已经把你从“合作对象”降级成了“供应商售后”。

3、回访时你成了“听众”,而不是“参与者”

最后的信号,是你在固定回访上,已经变得没有存在感了。

你以前是被问建议,哪怕只是用法优化建议的人,现在只是被动“同步情况”、“同步更新日志”。

你尝试提一点建议(尤其是增购建议表现更甚),他们说:“我们内部先对齐一下,再看看怎么推进。”

你听得懂这句话的真意吗?

“谢谢你,但我们不打算再让你参与这事了。”或者“这件事对我们根本不重要。”

而你却还在写会议纪要,还在推行动计划,还在发邮件 follow-up。

你看上去还在履职,但没有拿到进一步反馈的你心里知道——这个项目,你已经被踢出局了。

说到底,我们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敢承认

我们不是不懂这些信号代表什么。

我们只是怕自己承认之后,就得开始做难的事:

  • 得去高层预警,说这个客户快出问题了;
  • 得推动变更,找产品、找 AE、找老板站台;
  • 得做出选择,是拼一把,还是接受失败。

所以我们拖,我们观望,我们伪装“还没事”。

我们装忙、装努力、装配合。

可流失不会因为你的“装没看见”而改变。

它只会在某一天爆发成现实,然后你才坐在复盘会上,嘴上说:“客户流失得太突然了。”

但你心里知道:

其实,那三件事你早就知道了。

第一个瞬间你间你在丧失“信任”和“新鲜感”;第二个瞬间你在丧失“专业”和“责任感”;第三个瞬间你在丧失“可能”和“主动权”。

所以你现在该做的,不是追悔莫及,而是:

下次再碰见这三件事,别再沉默。

你不需要完美的方案,也不一定能挽回全部。

但你可以做一件事:

比客户更早地说出真相。

只要你先说,事情就还有可能改变;你要是一直不说,那就只能等客户自己用脚说话了。

合作上没什么了不起,合作下去才了不起。

  • 标题: 别骗自己了,客户流失之前给过CS三次机会
  • 作者: Anjou Duan
  • 创建于 : 2025-04-12 18:39:28
  • 更新于 : 2025-04-12 18:42:24
  • 链接: https://heycsm.com/2025/04/12/别骗自己了,客户流失之前给过CS三次机会/
  • 版权声明: 本文章采用 CC BY-SA 4.0 进行许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