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理解资本家倒牛奶的人,会发现现在失业也挺好的
如果有时光机,把现在的你送回初中课堂上,坐在课桌前、听着老师讲课、突然在历史书上看到一个图:
一个农场主正把几百加仑的牛奶倒进水渠,而他的邻居在排队领取食物救济。
你盯着书本一秒钟,突然心里咯噔一下:
看到后第一反应是:妈的,好像对,又好像哪里很不对劲。
这时候,再以你穿越回去的“职场人”思维去看:
“他不是没牛奶,他是不能卖。”
为什么?因为降价不划算,因为如果他让所有人都能喝到牛奶,那奶价就崩了,下季度银行不给贷款,整个系统就“坏掉”了。
甚至以商业策略的角度去看,是一种极度理性的“体系自我保护”行为。听上去荒唐吧?但它不是不理性,相反——因为价格一旦崩塌,市场秩序、利润模型、资本信心都会被拖垮。
所有的东西都有价格,可以被物化
这时候,你第一次真正明白:资本主义从来不缺资源,它只缺一个“合理的价格”。
你明白了这一点,就不再纳闷自己为什么会失业了——你不是“没能力”,你是“破坏价格结构”。
系统宁愿把你踢出去,让你饿着,也不愿让你进去“白做事”。
这有点像一场“劳动版的倒牛奶”:
你是个教育行业从业者,平台培训政策一刀切,机构一夜倒闭;你是个外包程序员,AIGC 上线后你被“优化”;你是制造业的质检员,老板说“全流程 AI + 自动校验更省钱”……
但系统不是因为你不够好才剥夺你的位置,它是因为你让 “其他还在岗的人成本变高”。
这太 TM 像那个把牛奶倒掉的农场主了!
——你被倒掉了。
你不是“落伍”,你是“多余”。
于是,你终于理解了,失业并不是你“跌出游戏”,而是你“看穿游戏”。
这时候,“挺好的”三个字,才不是在自我安慰,而是一种新视角的重建。不是说“我好开心”,而是说:
“我终于不用强迫自己去扮演那个明知道被系统利用、却还要感激涕零的打工者了。”
举个例子——以前你早上挤地铁,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每天朝九晚六,一边干着“流程对接+写 PPT+填报系统”,一边刷着“让自己不可替代的 10 个职场技巧”。
但现在,你发现被裁后,你的生活居然没有崩溃,反而清晰了:
- 你学会在社区共享厨房做饭;
- 你开始承接几个私活,不多但自由;
- 你第一次认真想过“我是不是也能脱离公司构建价值”;
- 你翻开旧书,居然不是为了“考证提薪”,而是想“再活一次自己”。
这种“挺好”,不是在否定工作的价值,而是剥离“雇佣制工作等于价值实现”这个幻觉。
我不是鼓励你长期失业,也不是唱什么“gap year 美学”,我是在告诉你:
在被系统抛弃的那一刻,你失去了收入,但获得了理解。
这个理解甚至不是世俗的大家对你抱有的同情,而是你与你自己的自洽,与这个世界的自洽。
理解这个系统如何运作,理解你不是那个失败的人,而是那个终于看懂了资本如何选择“谁值得存在”的人。
反向的疗愈值得警惕
于是,能理解资本家倒牛奶的人,会从“失业是失败”的叙事中脱身而出。开始意识到,自己其实只是“不再为这个系统的利润率所需”。你不是没用,只是暂时“被暂存”。
但也正因为如此,这句话又产生了反向的疗愈感:你开始不那么自责了。你会说:“哦,原来不是我太差,而是这系统太冷。”
换句话说——一旦你理解了资本家为什么要倒牛奶,你就不会再为没有成为被收割的牛奶而感到羞耻。
这还衍生出一个残酷的启示:在资本主义中,“有用”是一种诅咒,“无用”反而是一种自由。 那些被系统需要的人,其实也是被系统牢牢捆住的人;而你被系统抛下,也许恰恰是跳出那个永动机的唯一机会。
不过等等,这是不是过于浪漫了?会不会把“失业”过度美化?这值得警惕。
是的,这句“也挺好”不是在兜售“失业自由主义”,而是在提醒:你被卷走的,不只是工作,还有你对“价值感”的盲目依赖。这不是要你“躺平”,而是希望你“看穿”。
从这里延展,我倒更愿意理解这句话是:
“当你终于明白这个世界的运行逻辑与你是否努力无关时,你才真正获得了一种清醒的主动权。”
你可以重新定义“有意义”的生活方式。你不再被“产出-回报”的假等式牵着鼻子走,你开始问自己:“我为谁工作?为什么非得工作?我能不能选择不在这个市场里买票上车?”
甚至别的不讲:你之前工作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说如果我有一个很长的假期,我要做什么?如果我不做这份工作了,我还想做什么?
这就是你曾经梦寐以求的假期。
gogogo ~
那么现在要做的是什么呢?
你需要想明白几个事:
- 我失业,不是因为我懒,是因为我不够有利可图。
- 我并非无价值,我只是没有成为“被高度异化的商品”。
- 在这个阶段,我还可以用“自己”去思考下一步,而不是用“岗位”去思考未来。
甚至我还可以再分享一个暴论:对于商业机器而言——极致效率只存在于纯粹的“科学管理”或者是纯粹的“人文管理”,绝对不可能是二者的平衡。一个是异化成流水线,一个是异化成共生体。虽然我不想承认这个事实,还在追求二者的平衡,但我知道我的行为就是“水中捞月”。
说到底,是谁在说“失业挺好”?不是那个刚被裁的人。是那个已经从系统里被剥了一层皮、但还保留一点自我的人。
虽然严格意义上我的失业状态全部都是我自己主动离职的原因导致,但是我也为这一刻准备了好久。
- 有工作的时候,领导问我职业规划,我说我希望从事客户成功架构设计方面的工作。
- 离职的时候 HR 问我来的规划,我说我希望成为一个数字游民。
- 面试的时候前辈问我除了工作之外,你还会做什么?我说我会做个人的 IP。
- 现在求职的时候,为什么我直接拒绝加班,一个直接因素就是我有了 HeyCSM。
是的,我有了自己的孩子。
所以我现在的生活状态是:
- 这个人早上会醒来却不急着打开邮箱。
- 他会走路去便利店,不因为性价比,而是因为那条路上有树。
- 他可能会看书,但不是为了考什么证书。
- 他也会焦虑,但焦虑的不是“我怎么被淘汰了”,而是“我到底想不想回职场去”。
真正的资本逻辑,是让你以为你非跑不可。让你以为你“必须努力证明你值得被雇佣”。但一旦你理解了“牛奶被倒掉”的机制——你就明白:
你不是因为不配喝水而渴死的。你是因为你喝水的方式不被允许存在。
也许现实的引力太重了
当然,因为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所以我可能在表达中忽略了很多现实层面的顾虑——比如你是否背着房贷、有孩子在上学,是否还有爱人也面临着裁员压力。
这些情况当然可能存在,甚至在现在这种“时间坍缩”的阶段,会变得更加普遍和尖锐。
但我想到之前跟一个小伙伴的沟通。他想从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中抽身出来,自己去创业。
我们第一次通电话时,我还是比较世俗地劝他别冲动——很常规的判断嘛,毕竟一旦现在贸然创业,就等于给自己的生活加了很多杠杆。他的家庭也已经比较完整了,而当前的创业环境,坦白说,不算特别好。
但第二通电话,我就支持他了。
为什么转变呢?因为我听出来,他是真的有信心。
我也问了他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最终失败了,你能接受什么样的损失?”
他说他已经考虑过了——不管是定性还是定量分析,他都做过评估,而且这个代价他能承受。
那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支持他呢?既然一切都是自愿且可控的,那就放手去试吧。
毕竟,人来这世界的时候也是一无所有的状态。
甚至哪怕什么都不做,仅仅是单纯陪陪家人,我都觉得是一种很理想的选择。
因为你看看现在职场的状态:业务不景气,公司裁员、降薪、调整;每个人身上都背着越来越多的杠杆,但能换回来的回报却越来越少。
比如我前阵子去采购一些人力资源相关的服务,突然发现:现在的价格,真的比几年前便宜太多了。
从 ROI 角度看,继续上班这件事本身,有时候都不一定是最优解。
因为他们只是有收入而不是高收入了,即使要对比,后面追起来也很容易。
所以说——
就享受这段“假期”吧,哪怕它很长,哪怕它很短。
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没有比当下更合适的时间点了。
是的,这篇文章不是用来宽慰失业的痛苦,而是告诉你:
当你不再期待自己被“系统吸纳”才算有价值,你才算真正理解了这个系统——并开始有资格选择是否参与它。
失业并不可爱,但清醒却更为珍贵。
放轻松,还没有到吃不起饭的那天,真到了那天,“要不要脱下长衫”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选择题了。
enjoy ~
- 标题: 能理解资本家倒牛奶的人,会发现现在失业也挺好的
- 作者: Anjou Duan
- 创建于 : 2025-04-11 21:39:14
- 更新于 : 2025-04-11 21:41:04
- 链接: https://heycsm.com/2025/04/11/能理解资本家倒牛奶的人,会发现现在失业也挺好的/
- 版权声明: 本文章采用 CC BY-SA 4.0 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