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讨厌经验主义?以及我如何从聪明人退化成一个愚人?

我为什么讨厌经验主义?以及我如何从聪明人退化成一个愚人?

Anjou Duan I need money.

罗永浩:他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说了他相信的东西,那你要他怎样。

昨天在群里我们有位面试官问到:影响 CSM 薪资的,你觉得最核心的有哪些因素?

来自HeyCSM亲友团,感谢群友分享
来自HeyCSM亲友团,感谢群友分享

我说我不一定知道选择什么?但我一定知道不选择什么?

是的,我再一次选择排除 “经验” 因素。

是什么让我现在有点“重典”的反经验主义了?

正好今天是愚人节,我就给大家讲一些故事,放松一下吧。

0.因为没有过痛苦的经历

我很小的时候就出生了,在刚出生的两年里我甚至无法走路,每天只有靠爬才能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我走路的时候甚至不能睡觉,吸气的时候连呼吸都做不到,就这样我都坚持活着,我每天天没亮就睡觉啦,天还没黑就起床,饿了就得吃饭,渴了就得喝水,都没办法站着拉屎,每次不呼吸都会喘不过来气,医生说我的心脏,要以每分钟几十次的频率挑一辈子,甚至睡觉都没办法停止心跳。如果你这都算痛苦的话,那我经历的这一切又算什么呢。

来源于网络热门段子,先让大家过个愚人节。

有时候在想什么样的经历才能塑造出能写出这些“骚话”的网友啊。

算了,不说这个了,看看我的故事或者说经历吧。

看我如何一步一步修炼成“愚人”。

1.客服干倒了客户成功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提到过,客户成功不应该只是“不定期”地去线上支持轮岗。

这个例子,来自我过去的一段工作经历:

当时客户提出了一个看似普通的问题,但我们客户成功团队在评估后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通过一套相对复杂的方案,才能确保后续配置的可用性。

而这个方案里,有一个关键步骤是删除一批旧配置。

问题是——

这些数据在系统层面无法直接删除,因为产生生产数据无法解偶,只能通过“业务弃用”的方式处理,也就是系统上依然保留,但业务流程中不再使用,重新建立新的配置做后续使用。

但是呢?

真正让人惊讶的是,一位客服支持团队的小姐姐,另辟蹊径,提出了一个更简洁的操作方式:

她发现,其实在产品的某个特定界面下,客户可以安全地进行配置删除,这个操作并不会对现有的生产数据或配置造成任何影响。

也就是说,客户真正需要的方案,其实客服提出来了,而不是客户成功。

这背后暴露出的一个问题是——

客户成功在面对产品复杂性时,可能已经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势”或者“习惯性敬畏”,甚至在关键时刻对产品的认知出现了松懈。

而这种“思维惯性依赖”是每个自诩有经验的人无法避免的事情。

2.我的经验是自以为

接下来的这个故事还是跟工作有关,是在回答同事一个问题的时候发生的。

当时我看了一张报表,第一反应就觉得是个 bug。

怎么说呢,因为我一直觉得自己对产品的了解已经很深入了。

可是这张报表涉及的统计维度,我其实很久没碰了——

也很久没有客户问起过了。

所以我就想当然地,凭借自己对理念,甚至说对敏捷理念的理解,直接去推测这张报表的设计逻辑。

但其实这并不是理念对错的问题,而是产品经理的产品设计思路。

而且也不应该说这是产品“问题”,更准确地说,是我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保持对产品应有的敬畏。

当我发现用理念来解释这张报表的逻辑似乎说不通的时候,我第一反应竟然是:

“是不是产品有 bug?”

幸运的是,当时旁边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客户成功经理,她很冷静地说:

“OK,那我们再梳理一下这张报表的逻辑是什么样的?”

在她的引导下,我才意识到——

原来这个报表的逻辑,其实我在刚学习产品的时候就见过,是我自己忘记了,甚至我在那个期间就已经翻过一次车了。

这个经历对我最大的提醒是:

经验确实有价值,但必须建立在事实确认的基础上,而不是靠想当然。

3.转向的产品设计

接下来还是想聊一个跟产品相关的故事。

在某个产品的早期阶段,当时对于 Scrum 项目里的工作项之间的互相转化,其实是不支持的。

但在实际客户服务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

客户录入了错误的工作项类型,事后想做修改或调整。

可因为产品当时功能的限制,我们不得不去强行说服客户删除重新建立。

当然我们肯定也会跟产品经理去反馈沟通,但因为产品底层的数据结构比较复杂,实现起来其实挺吃力的。

所以,为了说服客户,我想出一个“借力”的方法——

用“用户故事地图”的概念去引导他们接受当前的操作逻辑。

即操作动线必然按照层级从大到小的建立以规避误操作带来的问题,而且会在产品培训时重点强调。

然而没多久,可能是产品经理转念一想,或者是客户反馈实在太多了,突然,产品就支持了工作项之间的转化功能。

这下问题就来了:

我们在同一个客户面前,其实很难自圆其说。

我们肯定不会在最初的时候就直接告诉客户说:

“OK,这功能我们做不到,是因为产品还不够成熟。”

那显然不现实。

但这件事也让我意识到,有时候在某些场合,无论你的经验是对的还是错的,你对于经验的表达就是会有局限性的。

4.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沟壑

之前我提到过一个观点:

我们在做客户引导时,应该先用方法论构建认知框架,再通过工具将方法论落地实践。

听起来很对吧?

但你真的去实践的时候,就会发现问题来了。

比如我曾经帮客户推进敏捷转型。

在理论上,有很多非常明确的规范,甚至可以说是“强约束”——

它们来自敏捷原则的底层逻辑,告诉你哪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

但当你真正落到客户的场景中,会发现有些规则是没法套用的。

不是客户不愿意变,而是他必须那样做。

场景决定了一切。

当时我也挺困惑,就直接拿着这个问题去请教了我们外部的敏捷咨询师。

他给我的回答,我到现在都还记得,也分享过很多次——

因为真的太精妙了。

我自己其实是偏向于 Scrum 的“原教旨主义” 的,认为规范应该尽量被尊重。

但现实告诉我们,在国内的企业环境下,尤其是面对当前的客户群体,推行这种“纯正理论”往往不顺利。

那位导师说,改革的重点,其实是学会裁剪。

不仅是裁剪,更是懂得如何结合顶层设计和底层涌现之间的张力,做出适配性的调整。

虽然华为在 IPD 落地过程中曾提出“先僵化,再固化”的理念,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有时候“直接调整”反而是一种更敏捷、更符合本土语境的策略。

所以其实经验不一定能够直接解决问题,能够解决问题的是对经验的有效利用。

5.买房就是为了住吗

我还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是寄宿在家里长辈家里的。

有一次应该是星期天吧,也不记得怎么聊到的,我和长辈居然谈起了“买房”的问题。

那时候的我,对这些话题一无所知,纯粹是瞎问。

但我长辈却很认真地说了一个观点,对当时的我来说,是挺震撼的。

她说:“如果你买房是为了刚需,是为了住,那现在房价的高低你不会考虑的。”

因为房子就是房子,它解决的是你眼下的现实需求,它本身就成立。

你没地方住,买了能住,这笔钱就是值的。

别用投资的视角去看刚需的事儿。

但如果你买房的目的是为了投资,那逻辑就不一样了。

那你要看的,是房价能不能跑赢通货膨胀,或者银行的存款利率。

只要能跑赢这些,你的资金就是在升值——

那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投资策略。

当然,她到底说的是“通货膨胀”还是“存款利率”,我现在有点记不清了。

但当时的确还在房价持续上涨的时期,的确有很多人是为了投资而买房,不是为了住。

这件事后来一直给我一个很深的体会:

人在每个阶段只能用自己当下的经验去理解一个事物。但当你站在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即使事物本身没变,你的思考维度也会因此而丰富得多。

6.差生的高三生活

怎么说呢,其实从上高中开始,我就已经是那种“坏学生”了——

成绩很差的那种。

不过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文科成绩,我还有些能看的地方,哪怕我们班是重点实验班。

有一个特别让我记得的点,是我的班主任。

她在我有限的阅历里,算是蛮开明的老师。

大家都知道,高三的生活节奏特别紧张,有时候周六日都要上课补习,没得喘气。

但这个老师真的很开明。

她有时候会在周六的晚自习,让我们去打辩论放松下脑袋。

对,就是在那种几乎压到喘不过气的复习节奏里,辩论成了我们少有的出口。

而辩论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

只要辩题不是那种非黑即白的“绝对对错”问题,其实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输赢。

一切全靠临场反应与逻辑展开。

你不得不站在不同角度去看同一个问题,不得不尝试去理解那个你原本可能反对的立场。

而且,为了赢得辩论,不管对方的发言当下多么获得你的认同,你都必须在那个情境中坚持自己的立场。

甚至不能动摇,动摇你就输了。

所以每个辩论我关注的是最后一个环节:总结陈词。

那时候你会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上真的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分出对与错。

经验的意义就在这里。

不是帮你定义“正确答案”,而是让你学会如何在复杂、不确定、没有标准答案的世界中,选出一个灰度的视角,去处理眼前的难题。

7.35 岁被裁的合理性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提到过一个概念:

对于职场人而言,也存在着一种“年龄的时间漏斗”。

为什么会想写这类话题?

一方面是我对数据和现象本身确实比较敏感;另一方面,也受到一些哲学观点的影响。

比如“存在即合理”这句话。

很多互联网人在被裁后,特别是 35 岁这个“魔咒”节点上,都会觉得极度不合理。

因为从能力、经验、认知储备来看,很多人明明正处于职业的巅峰期,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被淘汰?

但回到“存在即合理”的角度,我们能不能换个视角:也许这恰恰是合理的?

我认真去查阅过很多类似的说法,发现大多是来自 HR 的叙述。

但站在 HR 的位置,他们承担的更多是老板和组织的经营压力,而不是个体的成长路径。

更关键的是,互联网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薪资倒挂。

也就是说,有些新入职的年轻人,工资可能比老员工还高——

这是不是也在暗示一种职场倾斜?

也许,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企业在处理“入转调离”的人事动作时,参考的标准确实会不一样。

如果一家公司正处于扩张期,那自然需要更多“能冲能拼”的年轻人。

但如果它是一家相对传统、稳定的企业,那么年长者所代表的经验与可控性反而更加被需要。

所以你看,很多工厂或者体力密集型行业,对经验的依赖程度要远高于互联网。

很多年轻人反而无法独立完成作业,甚至还要“拜师”来学。

所以我越来越觉得,这或许根本不是一个所谓“社会现象”,而是一个典型的行业现象。

而不同的行业,对“经验”的定义与使用方式完全不同。

如果从这个维度去看,我们就会发现:

不同的经验,确实会有不同的作用,而且因为作用域的不同,它会有不同的职业寿命表现。

8.大佬说莫向外求

这段经历也跟具体的工作场景有关。

在我曾服务过的一款产品中,它和一家竞品在很多层面上其实是非常相似的——无论是产品调性、设计逻辑,还是背后的数字化理念,几乎是同一套底色。

后来在一次大客户项目中,我们和这家竞品“撞车”了。

而且对方的产品比我们更新,采用的是更加“底层流程驱动”的协作逻辑,而不是传统的项目管理范式。

我其实在其他文章里也提过:对于产业类场景的客户,尤其是体量较大的客户,流程型设计通常比项目型设计更贴近他们的业务运行方式。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

我们还能靠什么取胜?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打单经验”或者销售技巧,对吧?

但这次我们很清楚——

经验也拉不开差距了。

为什么?

因为对双方的这种“员工置换”还挺常见的。

他们对我们这套打法了如指掌。

所以当你的销售策略、话术套路、服务路径都高度相似,而对方的产品能力又确实在部分模块上更具优势时,你所谓的“经验”其实就成了伪命题。

当然,站在客户面前,我们依旧会秉持职业素养,去讲解我们“更合理”的产品逻辑,去维护我们应有的专业立场。

而寻求了某位大佬的帮助后,大佬安慰我说:“莫向外求”。

至少在面临个别现实的时候,大家心里其实都很明白:有时候,经验是失效的。

9.马斯克的乱入

OK,可能前面洋洋洒洒讲了很多故事,我们也逐渐意识到一件事:

经验,它有用,但它不是永远有用。

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经验失效了,我们还能做点什么?

答案是:创新。

这让我想起马斯克提出的“第一性原理”——

我们做一个事后推论啊,如果 SpaceX 没有成功,那他应该是这样想的:

火箭很贵。
NASA 花几亿美元才造一枚火箭。
民营公司想做火箭?难如登天,成本压不下来。
你不是国家,你不可能玩得起。

已知推已知,这是经验的作用。

经验来自于过去,基于“因果律”的积累,可以用来预测未来。

可是我们知道 SpaceX 成功了,那他的想法是怎么样的呢?

火箭是由什么组成的?
钢材、铝合金、碳纤维、推进剂、电子零部件……这些原材料,成本加起来多少?
我去全球采购,如果不按供应商打包价买,而是自己设计、自己组装呢?
火箭的贵,是因为结构设计复杂、发射失败率高、回收技术差,而不是原料贵本身。

但未知推未知,这需要创造。

创造来自于不可知,跳出对错,只有“敢”与“不敢”,只有“试错”与“不试”。

所以“第一性原理”的本质是什么?

不是沿着经验改进,而是回到本质重构,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10.自由使我清醒

所以,你能理解我为什么有时候那么珍惜我现在这个 “第三方身份” 了吗?

在一个组织内部时,我只能说:“领导天下第一好。”

——因为我要和组织达成共识。

但从更整体的视角看,另一种立场也未必就是错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世界才变得多样、立体,也因此有趣。

所以在现在这个“第三方语境”下,我真的感受到自己在做一种“纠偏”动作——

不一定是对外部世界,更重要的是对我自己。

当信念从左边跳到右边,又从右边跳回左边,在这种反复震荡的过程中,你才会逐渐生长出自己的思想肌肉。

现在我终于可以畅快地表达一些看起来南辕北辙、甚至天马行空的观点。

我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做内容,而是:我终于可以释放我心里那个“隐秘的恶魔”。

你知道那种感觉吗?

你终于能说出两个立场完全对立的观点,并同时认可它们各自的合理性。

我来分享一个自己的转变:

我以前超级“好为人师”。

但最近,不管是线下还是线上,有朋友问我问题,你们能经常听到我说:

“我不能给你具体的建议,但我可以分享我的思考。”

因为我真的不知道我是对的,也无法确定我就是错的。

最后,无论是我的文章、朋友圈、群聊里的发言,还是私下的沟通,我都想留下一句话:

个人观点,不构成建议,仅供参考。

而我——

只是一个世界和自我的观察者、有限的表达者。

1379 号监听员?

到!

  • 标题: 我为什么讨厌经验主义?以及我如何从聪明人退化成一个愚人?
  • 作者: Anjou Duan
  • 创建于 : 2025-04-01 18:40:59
  • 更新于 : 2025-04-01 18:42:44
  • 链接: https://heycsm.com/2025/04/01/我为什么讨厌经验主义?以及我如何从聪明人退化成一个愚人?/
  • 版权声明: 本文章采用 CC BY-SA 4.0 进行许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