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客户成功时,遇到的那些可可爱爱的问题

面试客户成功时,遇到的那些可可爱爱的问题

Anjou Duan I need money.

之前我有问过,要不要把我在面试过程中遇到的比较有意思的问题提炼出来,分享给大家。

想归想,但一直没写,正好今天是周五,来点轻松的内容吧。

今天分享的这些问题和我的回答,可能有些并不一定能直接应用,但大多数是我觉得挺有趣的。


当公司的利益和客户的利益不一致时,你会选择哪边?

这个问题是几年前在一次客户成功经理的面试中遇到的。

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的职业思考。

具体来说,客户和公司之间,哪个更重要?或者说,在我从事客户成功工作的过程中,我的核心出发点到底是什么?

我当时的答案并不是我今天的答案。

那时,我的回答也许偏向“理想主义”一点,甚至可能说了一个自己都不完全相信的答案。

是的,我选择了客户。

但随着后续的工作实践和一些成绩的积累,我开始反思,其实以客户为中心的出发点是正确的。

这让我陷入了某种“绝对正义危机”。

我一度很反感以公司利益为出发点的客户成功策略。

不过现在,我觉得自己的思考也有了些新的视角。

我发现,实际上公司和客户的利益并不一定是对立的。宏观上,目标是一致的;微观上,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其实,没有绝对对错,关键在于如何平衡这两者。


你做过的最失败的一个客户是怎么样的?

正如我之前文章中提到的,面试中大家通常会被问到正向的问题,比如:“你做过的最成功的一个案例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你扮演了什么角色,执行了哪些任务,达成了什么样的结果?”

不管是面试,还是在季度考核、年度考核中,类似的问题都会经常出现。

而且,也有一些固定的回答框架,比如说 STAR 法则。

不过,今年的面试中,当我听到这个问题时,其实有点意外。

其实,之前的几年也应该听过类似的问题,只是没有那么深刻。

直到去年,我有一段时间没有工作,不对,现在依然没有工作,当然可能是我的主动选择。

不过你会发现,和之前的环境相比,确实有些不一样。

如果我们把当前眼前“失业潮”中的这种失败、无助、迷茫看作一种困境的话,那么它其实正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来源之一——困境中的提升。

我也能理解面试官现在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以前,我只是单纯地喜欢成功的感觉,甚至鄙视失败。

但现在回过头看,如果我想要持续发展,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需要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这才是我们在人生旅程中经历的真正内容——宝贵的经验。成功和失败,不过是瞬时的感受。


你真的一点班都不能加吗?

在两个面试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比较委婉的表述。

通常,面试官会直接告诉你,公司的加班情况,或者说明有需要的时候会要求加班。

但在我的面试中,有一位 HR 和一位业务面试官却反过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可行性。

这两个面试我都觉得表现还不错,所以 HR 在最后问了一个“送命”问题——但我相信他其实是非常在意这一点,或者说他想了解我对加班的接受程度。

很不幸的是,我只能遵从我的内心给出一个拒绝的答案。

而另一位面试官则告诉我,公司的情况是单休,但最近业绩做得还不错,在市场上表现也很好。

于是,管理层决定将单休改为双休,并且可能还需要一个月左右的过渡期。

因为面试官说的很坦诚,让我觉得在这个过渡期内,还是有可行性的。

不过,这个加班总体对我来说,至少目前我真的无法接受,很可惜。


你之前工资那么高,为什么要离职呀?

我大概能判断出这个 HR 可能是一个没什么工作经验的人,甚至可能是实习生。

不得不说,这位小姐姐其实还挺可爱的,但她有个问题,就是她是我第一轮面试的面试官。

作为人事类的面试官,她可能会更多地围绕离职原因、之前的工作评价、以及我个人的一些技能储备等方面展开多维度沟通。

在前面的几次主题沟通中,我完全没办法判断出她的面试水准。

直到面试的最后,她睁大了眼睛,一脸疑惑地问:“你之前工资那么高,为什么要离职呀?”

我当时觉得有点意外,因为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在之前的谈话中已经覆盖过了。

她可能是觉得最后再问一次这个问题能更清楚了解我的动机。

不过,老实说,面对这个问题,我真的很难再回答了。

我不能直接说,“人总是要有追求的,除了钱,我可能还需要更多的东西来支撑我。”

这种回答听起来可能太理想主义了吧。

所以,最终我只能说“可能跟公司节奏不匹配吧”,心里默默想着:“还得是你,小老姐”。

现在想可能我的“实习生”评价还是太武断了,有可能是人家段位太高我无法理解。

因为她让我直面了对于工作回报的核心诉求,除了钱我还想要什么?


你觉得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高你的工资?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常见于面试中,可能也不一定会在每场面试里出现。

但我得承认,这个问题对我影响挺大。

某种程度上,当你判断一场面试是否通过时,其实你可以从和面试官的最后沟通中得到一些线索。

通常,面试的尾声会有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你可以提问,面试官也会开放提问。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面试官能和你站在同一战线上,去讨论一些事情,那你基本上就能感觉到这场面试有很大几率是成功的。

这个问题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展开的。

如果面试官主动提到了一些福利方面的内容,比如考证、就餐补贴、打车补贴、租房补贴等等,那你会发现,哪怕基础薪资不是特别高,实际上薪资空间也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

因为我曾经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我认为这比面试官强行提到的薪资数字更加实际和真实,也不一定完全是画饼,还是看站在谁的角度思考问题。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日常的工作中需要和兄弟部门协作,可能会有一些有偿任务。

这些任务对于客户或者你自己来说可能是有回报的。

作为一个新人进入公司时,你不一定能马上知道这些信息,但如果有前辈的指点,你其实能通过这些额外的任务赚取更多的收入。

所以,福利和工作内容上的潜在机会,往往比表面上的薪资数字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实际操作价值。


在客户成功经理的分层中,你觉得你是哪一个层级?

有些公司的客户成功经理岗位已经发展出规模化、层级化的结构,所以在求职时,你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

要么面试官简单介绍他们的分层逻辑,让你根据这个标准来定位自己;要么是根据你之前的工作经历,让你定义自己在客户成功经理的分层中处于什么层级。

准确来说,如果你想给出教科书式的标准答案,你可以参考一些关于客户成功经理的相关书籍,按书中的分类来回答。

这样的回答在面试中是理想的,但从我实践了这么久后,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变化。

事实上,我对客户成功经理的职级并没有特别清晰的定义。

因为我认为所有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管理和执行。

而我不会特别关注这些微小的职级提升。

在实际工作中,我也从不设限自己能力的边界。

我只觉得,如果我能做,那我一定能做到最好;如果我现在还做不到,那我就会努力去学。

所以,在遇到这类问题时,我甚至会反问面试官:“这个问题是在我现在的面试过程中必须回答的吗?”

就像有个面试官曾说过:“对于高阶客户成功经理,你必须掌握的技能类似于轻咨询,能够从价值上去影响客户。”

我认同,这确实是高阶客户成功经理必备的能力。

但至少从我的经历看来,我在新手阶段就已经能够领悟到这个概念的意义。

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我的职业发展路径较为跳跃,短时间内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给人一种“跑了几步就起飞”的感觉。

我只能说,对于成长来讲,好老师和好学生同样关键,这种情境下,走几步学会跑并不是什么难事。


我有注意到你很强调数据驱动在客户成功中的运用,但你做的很多分享中,其实更会强调主观感受?

这个问题是基于面试官提到的,他看了我的简历素材和公众号文章后提出的。

坦白说,这个问题确实很一针见血,我自己也意识到我有这个问题。

因为说实话,数据对我来说,更多的是提供一个客观的视角,让我能够对当前的形势做出分析。

但是,很多时候在做决策或者构思下一步策略时,我还是会依赖我的直觉。

从理论上讲,如果完全不依赖直觉,那岂不是很容易失败?

的确,从理论上来说是这样,但问题是,很多时候我依赖直觉,且过往的工作中直觉帮我预测并解决了很多问题且事后看来确实如此,因此我很依赖它。

我也曾私下反思过这个问题,与其说是我的直觉在起主导作用,不如说是我无法、或者说没有能力去清晰地表述事物之间的相关性。

我可能能感知这些联系,但却无法很好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

我觉得事物与事物之间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当我看到某个事物时,我会下意识地联想到其他类似的事物,并且根据它们的某些特征来进行推测。

如果两个食物在某些方面高度相似,那么我就能基于这些相似性做出一定的判断。

就像大家现在都在谈 AI,你有没有想过如何直观地分辨人和 AI 写的文章?

我个人觉得,AI 虽然能够进行内容的发散,但它在内容的跳跃性和联想上远不如人类丰富。

所以我不一定觉得我的决策完全主观,实际上我应该还是基于客观的,只不过这种客观性来源于事物间的相关性,而这些相关性并不总能通过数据直接呈现。


你可以各说一个他人对你的评价中的优点和缺点吗?

我发现这种问题其实是老板经常问的,我已经遇到过好几次了,类似这样的提问。

我在思考,为什么老板会这样问,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在专业能力和业务能力上无法做出充分判断,可能与他们的身份角色有关。

所以他们往往会依赖面试者自己表达出来的他人评价来帮助定位。

这就有点像是背调时前公司相关人员的调研。

不过,对于我个人来说,这个问题真的让我很矛盾,或者说,开始让我接受“人是复杂的”这一概念。

在我过往的工作经历中,关于我的评价常常是两极分化的,而且更多时候这些评价是完全对立的,这让我很难用简洁的方式描述自己。

我只能说,我是一个矛盾而复杂的人。

不过,还是在之前写的文章中提到过,我觉得有一句话对我的评价真的很贴切,或者说,把这句话放在我身上,感觉非常合适。

老板不需要考虑能不能用,只需要考虑敢不敢用;好的地方是不用管,坏的地方是管不了。

真的是这样。


我看你在做自媒体,那为什么现在想着找工作呀?

这个问题对我来说确实挺关键的,虽然可能对别人来说不具备参考价值。

其实怎么说呢,首先自媒体并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带来巨大的效果,但也还是有一些收获的。

不过,我对 HeyCSM 的定位不止于此。

如果我想把它发展成我理想中的样子,实际上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而全职做自媒体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做自媒体,我可以“为爱发电”,可以不盈利,因为我生活成本并不高,基本能够覆盖开销。

但如果我想将其做得更深、更大,现实问题就摆在眼前:资金的短缺。

今年在面试过程中,当被问到主业与副业可能会有时间冲突时,我会非常直白地表达我的观点。

我的主业目前就是为了赚钱,甚至不太在乎求职时那些常规的要求的职业规划什么的。

主业赚的钱,只是我养副业的支撑。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的主业还是要围绕 HeyCSM 来展开。

虽然现在它以自媒体的形式存在,但未来我希望它能有更大想象。

找工作,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赚钱,是真正的“副业”,我对这两者的诉求非常清晰。

不可避免地,我也曾考虑过做销售。

尤其是在客户成功领域,见过那些承接几百万甚至千万业绩的 CS 后,我就想,如果我的能力没问题,只是时间问题,那做销售可能会更快达成这一目标。

只要有足够的线索,加上我对自己能力的迷之自信,我觉得可以在短期内创造一些盈利。

谁说 SaaS 销售不能做到千万业绩?我指的是一年内的目标,我想试试看。

而且,最近我也在思考,作为职场人,不管现在有没有工作,都应该想清楚自己 35 岁时会是什么样的状态。

无论是主动追求事业,还是被动接受变化,没有工作的这段时间让我意识到,35 岁以后可能会面临的困境是互联网行业的一种常态。

你想要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得从现在开始做准备。

并不是鼓励每个人都做副业或创业,但一定要思考未来的规划。

我只能说,虽然现实对我来说并没有那么残酷,但我也见过很多人经历过这些残酷的情况。

反而,我很感谢这段时间,它让我思考该如何经营我的 35 岁。

如果一味追求职场晋升、薪资涨幅,我之前会觉得那是很重要的,但现在我觉得不一定非得如此。

甚至有时候,我会觉得,在逆境里,你才会理解那些考公考编的人。

如果轰轰烈烈、风生水起是一种人生的追求的话,那平平淡淡也是一种。


完犊子了,最近写的写的末尾老上价值,我不会老了吧。🤦

  • 标题: 面试客户成功时,遇到的那些可可爱爱的问题
  • 作者: Anjou Duan
  • 创建于 : 2025-02-28 22:53:06
  • 更新于 : 2025-02-28 22:57:37
  • 链接: https://heycsm.com/2025/02/28/面试客户成功时,遇到的那些可可爱爱的问题/
  • 版权声明: 本文章采用 CC BY-SA 4.0 进行许可。
评论